說明:
1949 年,戒嚴令像一場政治天災席捲台灣。為了那始終沒有發生的戰爭(一年準備,二年反攻,三年掃蕩,五年成功),蔣政權試圖將人民變成準軍人、假軍人、密告者,一種「去政治」的政治動物。戒嚴令從未經過總統公布,也不曾由立法院追認,憑藉著強權與暴力,將一時的「緊急狀態」無限彌漫,將「例外」化做「常態」,成為三十八年的「日常生活」。
倘若前蘇聯體制創造了歷史上獨特的「蘇維埃人」,那麼,台灣的戒嚴體制創造了什麼樣的「戒嚴男女」?馴養出怎樣的戒嚴文化或國民體質?三十八年的戒嚴生活(金門馬祖則戒嚴 43 年)留下了哪些說不盡的故事?而那些故事,又銘刻在怎樣的物品或文件之中?逝去的時光,曾經的屈辱或反抗,寄存在不滅的物質之中,也許是一條手帕,一張郵票,一枚徽章,一張獎狀,也許是幾頁被塗銷了特定詞條的大英百科全書,一截吳鳳像的殘餘,一種髮型,一種歌唱的腔調,一張相片裡的表情。
2017 年,解嚴 30 週年。請接受我們的邀請,回去翻箱倒櫃,尋找身邊的老東西,舊東西,好東西,壞東西,通過書寫那些「東西」,讓種種「寄寓於物」的戒嚴經驗復活,讓常民的個體經驗一一現身,複寫集體記憶。這不是一場溫情懷舊的作文比賽,而是,對戒嚴體制的「細節重構」。想想那些中學生髮禁,軍訓課,操場上的司令台,愛國歌曲比賽,愛國演講比賽,政治海報與標語,無所不在的政治銅像,無所不在的中正路,禁歌,禁書,禁語,突然消失的布袋戲。就連年輕人跳舞的樣子,連同島嶼的海岸線,也被戒嚴了。
1971 年,台北城中分局出動了九十幾名警察,在台北車站與西門鬧區掃街,將一百多名蓄髮男子掃進分局剪頭髮。第一次被抓的,記「違警申誡」,再犯的則遭到拘留。那天是 1 月 9 日,一個尋常不過的日子,發生了戒嚴體制下,一件不值得大驚小怪的事。然而這一類看似無害的小事,一如語言政策修剪年輕人的舌頭,往往是深入個人體膚的,要命的事。我們看重這些要命的小事。
徵件網站、投件請點:https://goo.gl/crHWIy
徵集時間:2017/05/01-2017/07/10
說明會即將舉辦,敬請關注!
主辦單位: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
協力單位:左轉有書 x 慕哲咖啡、水木書苑、 紅絲線 text apartment、島呼冊店、 三餘書店 TaKaoBooks、時光二手書店、晃晃二手書店
主視覺設計:五花鹽 BaconPres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