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
#大陳文化節 #食在好窩裡 尋找日常家庭餐桌上的大陳味
主廚大名|顏春有主廚
分享菜色|豬肉飯
採訪團隊|集大陳
顏春有——花蓮市民意里里長
大陳一村、二村社區坐落於花蓮市民意里的範圍內,這次採訪的對象即是民意里里長,顏春有。花蓮市公所曾舉辦過大陳美食傳承,包含麥油煎、炒年糕、豬肉飯等料理,顏春有里長便曾協助擔任烹煮豬肉飯的主廚,也曾擔任過創意年糕料理大賽的評審,他的好手藝也是有目共睹的。
談起顏春有里長炒豬肉飯的手藝,也開啟了顏春有里長對母親、對家庭的無限懷念。顏春有里長是看著母親烹煮豬肉飯才學會的。「老人家以前在大陳島生活比較困苦,所以說豬肉飯當時主要是吃油水,豬肉,有豬肉油水的香味,所以老人家以前吃豬肉飯的時候也當作吃補一樣。」顏春有里長對於豬肉飯在大陳料理中的地位作出一番定義,表示說,豬肉飯在大陳族群仍在大陳島居住時,算是較為營養的料理。顏春有里長同時也闢謠說道,豬肉飯在大陳料理中,並不是位居主食的地位。當時在大陳島,人們跟臺灣的人一樣,以澱粉為主食。大陳人將地瓜做成地瓜籤曬乾,再拌入些米,烹煮成地瓜稀飯來食用。
而豬肉飯呢,則是偶爾吃好一點,或是親朋好友團圓、聚會時,特別烹調出來招待客人的。會將豬肉飯當作招待貴客親友的原因在於,當時大陳島的生活物資並不寬裕,易取得的食材多是地瓜、魚類,豬肉、雞肉相對而言是稀缺的,也是較為滋補的。
關於炒豬肉飯的豬肉部位選擇,每位大陳人可能都不盡相同,但顏春有里長有他獨門的選擇。不論是豬肉的哪一個部位,顏春有里長說,傳統的煮法主要是挑選「肥一點帶油」的部位,例如五花肉,著重的是煮出豬肉油脂的香味。但從1955年自大陳島遷移到臺灣後,已歷時多年,飲食與生活習慣都跟著環境變化而有所調整了,所以對於現代人來說,油脂就不會是飲食上的追求,而顏春有里長也是因此做出炒豬肉飯在豬肉部位選擇上的調整。顏春有里長選擇的是肥肉較少的梅花豬肉,再佐以豬油爆香,用豬油爆香達到炒豬肉飯中的「油」,但肉品本身並不會油膩。另外,大陳的炒豬肉還有一個重點。除了豬肉的油脂香味外,就是大陳島上容易取得的海味。以前在大陳島上,會在炒豬肉飯中加入墨魚。但現在在臺灣,墨魚並不容易在市場上買到,所以顏春有里長會用軟絲來替代墨魚,來點綴豬肉飯中海味元素的部分。
顏春有里長將炒豬肉飯中的肥豬肉改以梅花豬取代;代表海味的墨魚,則是用在臺灣島容易購買到的軟絲替代。在傳統當中加入了創新的元素,使得傳統料理融入現代社會。顏春有里長便舉出例子,他提到,以前母親炒豬肉飯時,顏春有里長自己的兩位兒子並不喜歡吃,多半是因為太油的緣故吧。後來顏春有里長自己下廚炒的豬肉飯版本,兩位兒子反倒是願意、並且喜歡吃。
雖說顏春有里長在傳統上做出變化及創新,但家中的晚輩卻沒有傳承到大陳口味的手藝。但顏春有里長也說,在現在同輩的大陳人中,並不是每個人都會做傳統的大陳菜。
大陳菜對顏春有里長而言,跟臺灣本地的菜餚並沒有重大的差別。大陳島是海島,所以以前時常用乾貨在烹煮。顏春有里長舉出一個例子,大陳人對白帶魚有個習慣的做法,是將白帶魚與白蘿蔔放在一起燉煮。這個做法對大陳人而言非常稀鬆平常,許多大陳家戶都會做這道菜。但當顏春有里長與非大陳人的朋友、本省人朋友分享帶魚燉蘿蔔時,一些朋友則覺得滿奇怪的,從來沒有接觸的過白帶魚與白蘿蔔結合在一鍋料理的做法。
「對於大陳人而言,白帶魚燉蘿蔔主要吃的是帶魚的新鮮,還有白蘿蔔是當令蔬菜,兩個都是冬天當令的食材,結合在一起吃它的『鮮味』。」顏春有里長說道。而目前顏春有在家裡也會煮白帶魚燉蘿蔔。談到大陳其它的家常菜,顏春有里長說,其實大陳的料理會跟著「時令」以及「重要節氣節日」在走,像是春節、清明節和中元節,再到年尾就是冬至,都是大陳人祭拜祖先的重要節日,所以長輩也會要用傳統大陳菜來供奉先祖。也可以說,大陳口味料理的家常菜就是祭拜的菜餚。
從現在的眼光來看,所謂的大陳家常菜,廣義上包含現今大陳人已融入臺灣口味、平日三餐會煮的料理;狹義上則是指以前在大陳島上的口味,但現在因為久居臺灣,只有長輩或祭祖時所烹煮的菜,在以前的大陳島是家常菜,但在現在臺灣島上的大陳家庭中是拜拜時或長輩想吃、才會吃的傳統味。所以對顏春有里長來說,並不會特別去區分這道菜是大陳家常菜,還是臺灣口味的菜,就都是大陳人會吃的料理、口味或是菜餚。更深刻地去形容的話,這些菜應該是「媽媽的味道」。顏春有里長想到母親便緩緩說道:「只是有一些大陳菜是吃一點媽媽的味道。有時候會想起來那個味道,吃一點媽媽的味道。因為小時候吃那個鰻魚乾,也許覺得都是刺對不對?難以下嚥。可能慢慢覺得,年紀大了以後慢慢地也能接受了,這就是所謂的.…..古早味吧,就是講媽媽的味道。」大陳菜,在顏春有里長來說,其實是媽媽的味道,長大的味道,民族記憶的味道;對大陳第三代、第四代的青年而言,則是兒時模糊的味覺記憶,需要透過向長輩學習,勉力拼湊回憶的「古早味」。不論是第幾代的大陳人,或許所謂的「大陳口味」,在大陳人從大陳島移居臺灣後,因為環境變化而導致飲食習慣改變,從前在大陳島的飲食口味也就慢慢地變成回憶中的古早味了,顯示出環境變化對文化變遷的深刻影響。